:吴玮璇博士

pixabay.com

(注:部分内容已刊登于博爱心旅第121期 :主题论坛 “请问,有人在吗?”

 

在最近一次的家庭治疗过程中,我帮助一对母女展开对话。。。

(母亲是一位40多岁的单亲妈妈;女儿是一位13岁长得很高大的少女)

母:(很生气)刚才她踩到人,我问她,她不睬我,又不愿意道歉!令我很生气!

女:(低着头,侧过脸不看妈妈,又用手遮着一边脸不让妈妈看见她的表情)

母:她整天就是这样,不跟我说话,好像故意要气我的!

治疗师:妈妈,你坐过来我这一边看看女儿,请问你看到什么?

母:(坐在治疗师的座位)咦?她看起来好像在思考。。。

治疗师:是的,我也是这么觉得。。。那你再坐回原位看看女儿,请问你看到什么?

母:在我的位置,她看起来好像在生气我,不要睬我。。。

(若有所思)哦,原来她这个举动可能是她还在思考我的话,可能是我太焦急想要她回应我,所以以为她不理睬我。。。

这一次疗程后,母女关系变得稍微缓和。在下一次的会面,女儿勇敢地向母亲提出自己的看法,抗议母亲干涉她和网友的交流。母亲也显得更有自信地回应女儿,让女儿了解自己当时的立场和难处。经过一番的沟通,母女俩终于达至共识。

这时,女儿突然冒出一句:好舒服啊!能够跟妈妈好像刚才那样讨论事情,就像大便那样舒畅!

然后母女一起大笑。。。

这对母女关系其实很紧密,结果经常可以因为一些鸡毛蒜事引起争执。原来,过分紧密的关系,很容易因此踩过对方的界限,而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彼此的关系,却不自知。一个健康的关系需要坦诚的对话,而有效的对话却需要有足够的思想和情感空间。。。

诚然,每个人都需要有可以信赖的人陪伴在身边。这对母女每天生活在一次,时常看见对方,听到对方的声音。但是,缺乏空间的关系却足以让两个相依为命的母女变得愈来愈紧绷,甚至充满敌意。究竟,要怎么做才是真正的陪伴呢?

在美国深造时,我和一些同学们发现,每一次进入某个办公室时,都会有一股想哭的冲动!那是一位教授Dr. David Van Dyke的办公室;我们把它戏称为“会哭的房间”!其实,简单的一句问候,认真的聆听,真诚的回应。。。这就是Dr. Van Dyke 每一次在他办公室里给予我最好的礼物。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,他只是让我深切地感受到:我此刻与你同在。因着他的接纳,我可以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内心,然后带着他给我的勇气,再一次踏出去面对外在的挑战!

真正有效的陪伴不止于见到或听到对方,虽然这些都重要。陪伴更是不止于谈质不谈量,因为两者皆重要。更重要的是,陪伴过程中的内涵,是否包括了静心聆听敞开心怀以及接纳对方的一切,缺一不可!

问题是,我们现代人生活忙碌紧凑,内心很难安静下来。没有静下心来,就很难去聆听真正的自己和别人当下需要的是什么,更遑论要完全投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。因此,陪伴的首要条件是静心。

静心是自己给予自己的礼物,不完全靠外在的条件。对一个差不多24小时都在照顾孩子的家庭主妇来说,可能那短短10分钟沐浴的时间就是让自己静心的宝贵空间。无论是在家中的厕所、附近的咖啡店、还是坐在车内,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安静、舒适的空间给自己静下心来,就已经很好。

当内心可以渐渐安静下来,接着的考验是如何将心敞开。陪伴的意义在于聆听。而当我们想要聆听对方的故事时,我们其实是要求对方为自己敞开。但是,对方为何要在你的面前敞开自己呢?要是我们可以理解敞开心房是多么困难、尴尬的一件事,我们可能更愿意学习,先为对方敞开自己。而如果对方因着你的敞开也愿意敞开自己,那将会是多么美的心灵交流啊!即便对方没有回应你的敞开,你也已经为对方做了一件美事。。。

当心敞开后,接踵而来的挑战是如何接纳对方所呈现的事实。那未必是你想知道,或准备要接受的事实。那可能会是让你惊喜万分,又或失望绝顶,甚至后悔打开心门的事实。。。走到这一步,其实只有两个选择:要不,将心门重新关上,拒绝接受面前无论好或坏的信息,也同时拒绝了与对方建立真诚的关系。要不,勇敢面对现实,接纳眼前这个跟自己想像不一样的人,然后学习重新认识彼此。

一段好的关系里肯定包含了陪伴的成份。因此,学习有效的陪伴你所爱的人,也是建立以及经营融洽关系的关键! 愿与读者们共勉之。

声明:本文所提及的故事皆为真实事件,或受其事件所启发。基于隐私和保密原因,在某些个案中的经历,角色,与时间轴上都已被更改。某些角色可能是合构体或例范,并无意描诉或引示真实人物或家庭。如与真实的事件,人物,地点或经历有任何雷同之处,纯属巧合。

Published On: May 26th, 2017 / Categories: 文章分享 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