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已经19岁了。但是,他是个离不开父母的孩子。

他很聪明,本来就是个读书的料子。但是,他却宁愿将精力投入在周旋于爸爸妈妈之间,做他俩的桥梁。

因为孩子闹自杀,爸爸妈妈终于愿意坐下来谈谈他俩之间的问题。

为了孩子的缘故,本来“很忙碌”的爸爸愿意早点回家与家人吃晚饭。妈妈也开始学习收敛自己的坏脾气,让家里气氛好一点。但是只要感觉到父母之间有任何矛盾,他的情绪病又会再爆发,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厉害。

父母为了孩子,再一次来到治疗室。他们的矛头始终指向孩子。孩子一边听父母数算他的问题,一边抓弄身上因自残留下的刀疤,一边紧看着手机,似乎也乐于做父母的箭靶。

父母似乎没注意到孩子的反应和自己有关,继续说他们想说的。

“你为什么一直要做爸爸妈妈的焦点啊?” 我问孩子。

“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。”他说。

其实之前我们已经谈过好多遍了,他在自己家庭里的角色。他也多番承认自己忙于周旋在大人之间的关系里,已经无暇自顾了。

父母也说他们听不懂。

之前,他们还一直跟我说他们认同我的治疗方案。他们答应负责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 还有他们夫妻之间的矛盾,而我负责帮助他们的孩子思考自己的成长需求,能够好好地追寻他自己的梦想。

来到这一刻,我们才发现原来,彼此都离不开彼此。结果,大家一起被彼此的情感困住了!

不止孩子离不开爸妈。爸妈也离不开孩子。

喜欢息事宁人的爸爸习惯躲在孩子后面,让孩子变得很凶悍,然后帮爸爸责备妈妈。

难堪的妈妈因为没有得到丈夫的爱护支持,时常孤军作战,变得脾气暴躁,时常拿孩子们来出气,特别是针对那个在性格上最像丈夫的孩子! 孩子肯定觉得很无辜,就更加认定妈妈为暴君,更加维护着可怜的爸爸,甚至要为爸爸出头惩罚妈妈。

但是孩子也没有偏心。当感觉到妈妈已经对爸爸越来越失望,已经不愿意对话了,孩子就会情绪爆发,严重到要自杀了,爸爸才再一次主动找妈妈谈,好好的倾听妈妈的感受和需要。

当妈妈情绪稳定了,爸爸妈妈之间的矛盾稍微舒缓一点,孩子也可以喘一口气,去做回19岁本来应该专注的事情。

我尝试让彷徨的父母厘清他们与孩子的三角关系:

“你们如果不好好的对话,你们俩的孩子就会一直一直制造很多问题给你们两个去谈,去解决。然后他就会为了你们荒废了他自己。这是你们最不想要看到的结果,不是吗?如果你想要孩子幸福,你们能不能想想如何先让自己幸福起来呢?妈妈你能管好自己的脾气吗?爸爸你能多给太太一点关怀,多一点情感上的支持吗?”


对于19岁的孩子,我说:

“如果爸爸妈妈真的无法改变他们自己,他们要让关系恶劣下去,你是否也打算将自己的人生也一起陪葬了呢? 你去想想,还有没有一些自己想要创造的人生啊?对于你最想保护的弟妹,你还想让他们看到怎么样的你,才是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呢?”

亲爱的读者,您是那位想要帮助爸爸妈妈的孩子吗?还是那想要帮助孩子的爸爸妈妈?

改变的第一步总是要从自己开始 – 先做好自己的本分,才有能力帮助自己关心的人,做他人的榜样。与其等待别人为自己改变,不如重新掌握自己生命的主权,学习怎样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好一点,也让身边爱自己的人过得幸福一点!

朋友们,我们一齐努力学习吧!

文:吴玮璇博士

图:Pezibear from Pixabay 

声明:本文所提及的故事皆为真实事件,或受其事件所启发。基于隐私和保密原因,在某些个案中的经历,角色,与时间轴上都已被更改。某些角色可能是合构体或例范,并无意描述或引示真实人物或家庭。如与真实的事件,人物,地点或经历有任何雷同之处,纯属巧合。

Published On: November 15th, 2019 / Categories: 文章分享 /